旅游攻略|开馆啦!黎族千古秘境等你来一探究竟

2018-09-27 林霞
旅游攻略|开馆啦!黎族千古秘境等你来一探究竟

陵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于5月12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!


地址:海南省陵水县椰林南干道231号城乡规划展览馆三楼


展馆建筑面积:1288平方米(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为774平米;黎锦展示厅514平米)

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共分五个单元,里面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共6大项37小项,其间民间文学12项,民间音乐6项,民间舞蹈5项,传统技艺五项,民俗7项,传统医药2项。这些名录将在山形的展板上一一呈现出来。


从殷商时代开始,黎族先民就陆续迁入海南岛,成为这个宝岛最早的开拓者。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冲刷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。清代无名氏绘制的《琼黎风俗图》, 是现存最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黎族风貌的画册。陵水的民间文学共有12项,除了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、民间故事、民间歌谣、地名传说、民间谚语外,还发现苗族民间保存手抄传世的唱本及经谣。在这里,我们会看到《陵水县名的由来》和《双女石的传说》,质朴、野性而神秘。

陵水是汉、黎、苗等民族小聚居、大杂居的县份,总人口39万。陵水的黎族主要分布在11个乡镇的489个黎族村庄,有赛、哈、杞三大方言;苗族是陵水的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分布在本号镇的白水岭、什巴和提蒙镇的小南平;汉族主要聚居在平原和沿海地区。不同的民族差异,创造了陵水多元的文化风采!在这个黎村苗寨里,我们将感受到神奇的原始魅力。

相传,生活在陵水南湾半岛新村港的疍家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,他们以舟为家、视水为陆、打鱼为生、浮生江海。这里疍家人所使用的语言,原本为广东话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渐渐受到海南话的影响。疍家人有着特殊的文化,戴笠、采珠、织梭、打鱼、送龙王、祭妈祖、唱疍家调,泛着浓郁的“海水”味道,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。疍家调,又称“咸水歌”或疍家民歌、水上调、水上歌,是疍家人的传统歌谣。起源于唐朝,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2009年“疍家调”被列为“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”。

陵水主要港口有新村港、黎安港、水口港、港坡港等,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交通贸易的必经之地。古时许多商船往来停泊在这里,休整、补充淡水、粮食和货物,逐渐成为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驿站。英州镇土福湾番岭坡和军屯坡上的百余座唐代伊斯兰墓葬群,见证了“番人”在陵水生活居住的历史。林立错落的船帆承载着陵水海岸当年的繁华与忙碌,那些沉睡在陵水海底的外销瓷器残片中,隐约透露出它过去的辉煌。

陵水县的商贸活动,从有资料记载时算起,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据清康熙十二年(1673)《陵水县志》记载,唐代已有广潮两府的商船驶进桐栖港进行商业贸易。清末民初,陵水县的商贸活动颇为活跃,境内先后形成交易的12处,私营商业户发展到300多家,成为海南岛的“第三市场”。如今,全县大小市场发展到200多处,大型超市纷纷进驻陵水,商品贸易一片欣欣向荣。还有陵水酸粉等美食、陵水藤竹编工艺品等受到青睐。

黎锦展示厅主要通过故事引入的形式,全面介绍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“活化石”的黎锦工艺,包括龙被、黎锦的功能与用途、黎族服饰的发展、黎族五大方言黎锦的特点、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流程、黎锦的图案与色彩、黎锦技艺的传承、黎锦技艺的保护等。

6089
6089

注:1.文中楼盘卡片为效果图;

2.以上内容和图片来源于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。

免责声明:房源信息来源于开发商,因时间、市场、政策等会发生变化,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交易依据使用。本信息采集日为2018年09月27日。